贵州现代艺术的实践者谢景兰(二)|陈顺林
在马赛的鼓励下谢景兰也终于拾起画笔,以对音乐的理解和舞蹈的表达,厚积薄发的故乡高原之力,绘出那片属于她本人故乡与内心交织的风景;
No.149 第149号
这批作品类似中国金文和贵州山水的符号纵横交织,形成自己独有的画面,色彩呈现出来女性表达的天赋。谢景兰属于敏感者,用这种高原独有的敏感嗅觉,一下子突破了音乐与美术的壁垒,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法国荒诞派戏剧家EugèneIonesco的评述:“能具备原创声音、能独辟蹊径的人,非常罕见;绘画非具象画而有所创新,如谢景兰那样含蓄有力,明显自树一帜的风格,就更加难得。当我们一位无论哪个领域,不可能再有新意时,却突然來了新颖的东西,出现意想不到的人物,她就是一位画家,谢景兰。”
谢景兰与贵州的情感
1978年,谢景兰回贵阳探亲,故乡的景象使她激动不已,她说:黄果树大瀑布、地下溶洞、苗族服饰、贵州地戏、侗族大歌……,“我一定要把家乡的民族文化艺术介绍到法国去,让世界了解贵州!”萌发了要在巴黎举办贵州展会的想法。
谢景兰又说服了法国国家人类博物馆的哥伦拜先生和汤会仪女士专程来贵阳采集展品,将贵州省美协几位艺术家的画作与工艺品引进到巴黎参加展出。
1984年,谢景兰又联系了巴黎秋季艺术节主席米歇尔·居伊(前法国文化部部长),准备在1986年秋季艺术节的“中国年”上演贵州民间戏曲,并专程陪同艺术节的节目选拔人当德赫尔来贵州选节目,还亲自去北京交涉推荐。
1986年冬,在谢景兰又一次踏上家乡土地时,她带来了一份简报,上面是“新华社巴黎8月13日电”,报道说:“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贵州地戏今晚在巴黎北方滑稽剧院举行,巴黎莫加尔剧院演出的《侗族大歌》受到欢迎。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谢景兰牵线搭桥的重点,从文化交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她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并具有突出的翻译才能,她被骋为法国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投身于工业、财贸行业中。
谢景兰多次代表公司邀请贵州省外经贸代表团到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考察,也邀到贵州省考察乌江、赤水河及开阳磷矿等企业,拟为贵州省磷矿引进法国磷业界巨头来投资开发;为了贵州富起来,谢景兰想尽一切办法,最终1995年她突发车祸去世,还不忘贵州发展,要回到贵州这片土地。
姐姐离开我们29年了,她的才华与成就让我们全家倍感自豪,她的爱国情怀令我们钦佩,我们一直怀念她!”她弟弟谢虎生深情地说。
2012年4月,谢景兰的作品《兰蓝》(布上油画2850px×3650px1960年)在香港苏富比以98万港元成交。
谢景兰的《兰蓝》灵感来自于,贵州本土蜡染。《荀子·劝学说》曾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者,追本溯源,古人称蓝作“青”,而“蓝”就是蓼(liao)蓝。蓼蓝是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是一种古老的染料,染出的颜色,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靛蓝。蓝染也因此得名。而荀子的这句话也就很好的诠释了非遗文化——蓝染。
《花之舞》(布上油画3250px×2225px1970年)2014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172万港元成交
懂了她的创作目的,看这样的作品就易于理解了。在舞动中以动作为审美标准的一项艺术表达,然而从舞蹈到绘画,跨越了媒介,同时也跨越了艺术的间隔。绘画依旧可以“动”,贵州青年艺术家陈顺林就有“流动的艺术”,反反复复研究着画面的变化与时间与时空的追述。
Deux amis 双友
1976年作
油彩 木板
130.5 x 195 cm.
这张作品给我的冲击力非常巨大,毫不夸张地说:“她是艺术的一盏灯,这盏灯把艺术家与艺术生命点燃”。因为她阐述了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生命体里完成了两件艺术形式,音乐、美术依旧可以开出两朵绚丽的花朵。也预示着艺术家的婚姻,两次婚姻都让她重新生长,甚至依旧开花结果。
2024年4月艺术家陈顺林与谢景兰的弟弟于贵阳,看画家蒋路作品册中关于谢景兰相关记录及合影
1995年,谢景兰离开了这个世界,最后能找到的也就是这张《La révolt des mimosas 金合欢起义》,这次与谢景兰弟弟家人见面,也就是他们从美国西雅图来到贵阳,为谢景兰扫墓。据其弟弟介绍,当年谢景兰去世后,其子赵嘉陵将其骨灰葬在贵阳市乌当区。
2009年,赵无极与谢景兰的儿子赵嘉陵在上海美术馆为谢景兰办纪念画展,事后将纪念画册给赵无极看,赵无极对儿子说:“你给我看了这几年来我看过的最聪明的一个画家的画。”
中国文学家徐迟在他的《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中描写道:“谢景兰——腊兰·梵·蒂埃伦夫人,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多才多艺的法籍华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