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帖”说张伯驹|陈顺林
1952年,张伯驹先生毅然将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等一批国宝级书画文物无偿献给国家,为此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其笔法结构轨距,能看得出影响后世书法至深远。1600年后,陆机《平复帖》遇到了最后一位藏家也是相隔千年的弟子,他就是张伯驹。
张伯驹将《平复帖》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它携带着“民族血脉”,是王羲之之前最完整的书贴,也是张伯驹书法的入门路径。
张伯驹在“花钱请了师傅”,以帖为师,出入“平复”多年,创“飞鸟体”,与徽宗“瘦金体”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近代书法造诣高妙者二人,一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二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弘一主“静”,伯驹主“动”,一位出家,一位在家,都是同路人。
1941年晚春,张伯驹乘车进入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培福里弄口时,遭到一帮早有预谋的持枪匪徒绑架。此案经媒体报道后,在上海轰动一时。匪徒向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提出,索要200根金条,否则就会撕票。潘素前往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知道匪徒是冲《平复帖》,就悄悄地对潘素说:“《平复帖》等字画,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若是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决不出去。”在张伯驹、潘素的坚持下,匪徒无奈地将赎款减少到20根金条。潘素变卖了家里的部分土地、房产,再加上自己的金银首饰,这才凑足了金条,将张伯驹赎回家。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称赞张伯驹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却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1956年,张伯驹将包括《平复帖》在内的8件价值连城的真迹墨宝无偿赠送给了国家,成为一段收藏界的佳话。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自签发褒奖状:“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珍贵法书等共8件捐赠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张伯驹识《平复帖》复跋
《平复帖》点画形态硬朗,突出了作者书写时的率性。其笔意有别于草简。
《平复帖》其材质是麻纸、硬毫秃笔,麻纸不细腻平滑且有斑驳意。
《平复帖》点画入笔动作极简,入笔多用中锋圆头搭笔,形态似藏锋,由于是秃笔书写,入笔处多不见锋芒。
张伯驹识《平复帖》复跋,伯老说此贴为“法贴之祖”,他能收藏到这一帖,是老天爷的厚爱。
沈雁冰签发给张伯驹夫妇的褒奖状“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书法等共八件捐赠给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部长沈雁冰。一九五六年七月。”
相遇契机
2024年4月初,因容语的同事肖嬿带其结识到刘毅与周笃文,一款“金达摩”的茶,让容语天天心心念念,我着实好奇,一款茶哪有那么神奇,但是也就有了契机认识张伯驹的弟子周笃文。
刘毅老师之子刘子赟从日本回来,在清镇“茶马古道”小区开了一个沉香馆,开业时去了一趟,甚好,在文化薄弱的西南山区,还能有心推广传统文化艺术,实在值得敬佩。子赟从日本回来,能把沉香与“金雨轩”的茶,让平民触摸得到,也是功德与善良的践行。开业后,我们被邀请到刘毅老师处,我也给周笃文老师带去两枚章,一枚“周”,以老师的谦和与笑容融入其中,一枚是“笃文”。老师喜欢,便以《翰墨留青-张伯驹致周笃文书涵谈艺录》荣宏君著一书赠予我。按刘毅老师说法,这本书得给有缘人,因为我有涉猎书画,便于研究与传承可能才是这本书意义。
拿到书时,众人都在“喝茶”,我却爱不释手,不停翻阅。在书中每一页开始,张伯驹都提到“笃文词人”,及一些日常活动与生活事件。据刘毅老师说,周笃文老师在张伯驹晚年时,多数时间都在张伯驹家,为其磨墨铺纸。我一下子会拉到李可染在齐白石家学艺十年,为其铺纸磨墨的场景。因此张伯驹与周笃文也是一段佳话与其师生关系的一段佳话。此书存32首词,多为张伯驹晚年力作,从词的角度全面阐述伯老。笃文老师八十有七说:先师手泽,暮年捧读,往事萦回,不禁涕泪之无从!
读贴有感
从词的角度阐述伯老,因笃文老师是以词方面的研究,然我却读到伯老的“书”。当场即说:伯老之书,得《平复帖》之精髓,应以独立“书帖”成书,其书高度,早已入圣之境。伯老之书续陆机之《平复帖》文脉,出与入之间自成一家。后人以“飞鸟体”欲定其书之法,实则世人未知先生之意。先生书中求“动”,自古“书法”以求结构、笔法精准或拙趣,实则先生跨出“四海八荒”寻静中之动,是书,非书也。而是得“书之精神”,艺术之高妙处。民国二书家,一为弘一法师,一为张伯驹也。